时间:2022年10月25日
《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行将实行,实验项目产生重大变化
近日锂电大数据记者得悉,备受关注的国家强迫标准《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修改已基本完成,预计今年8月将会发布实行。
《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从2016年8月开始立项制定,项目周期为两年,今年年前,工信部发布《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,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,目前,该法规的修改已基本完成,行将进入审查阶段。
与2015年的推荐性国标相比,新国标为强迫性国标,同时新国标出现了1些新变化,具体以下图所示:
新国标实验项目分为电池单体和电池包或系统两部份,分别有6项和16项。与2015年的标准相比,新国标取消了所有模组级别的实验,电池单体实验项目取消了跌落、针刺、海水浸泡和低气压测试,同时对过放电实验只要求不起 火、不爆 炸,取消了不漏液要求。
电池包或系统安全实验项目取消了跌落和翻转实验,同时新工艺技术就没法迭代优化增了过流保护和热稳定性两项实验,外部火烧也列在热稳定性实验以内,另外,海水浸泡改成浸水安“在2015到2017年的两年间全,振动实验分为两部份。
过充、过放、短路、挤压、针刺等是锂电池安全测试常规的实验项目,在新国标中规定针刺实验暂不履行,这1点在行业内也颇受争议,根据解读,取消的理由是IEC等国际标准没有发现针刺实验,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规定中针刺为暂不履行项目,和针刺实验与实际失效模式不符合。
也有业内人士认为,随着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电池容量的不断提升,电池通过针刺实验变得愈来愈困难,因此在新国标中规定针刺实验暂不履行。
新国标的1大进步是将热失控列入规定,要求在电池包产生热失控时,汽车要提供预警信号,预留5分钟的逃生时间。
另外,在新国标中,对锂离子电池致使出现误差单体过充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。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充电进程中的安全性,拟将充电时的截止条件规定为 1.1倍电压或115SOC ,从而下降动力电池在充电时的安全隐患。
《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对动力电池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,随着法规完善,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将迎来新局面。
[
友情链接
LINKS